大馬佛敎的發展,可説遠在法顯法師由天竺取經歸國,途經印尼之爪哇、馬六甲,曾大弘法化。近六十年中,先有太虛大師率團南來訪問,後有圓瑛法師開壇傳戒,繼有轉道而過的法師等陸續興辦道場,接著是慈航法師長駐法師,法航法師到處講學,竺摩法師創辦佛敎敎育。大馬佛敎能有今天的成就,是從過去僧眾的用心,領導佛敎在社會佔有實際的地位,致使法義在群眾中生根,引起廣泛的化導作用,這是前人所立下的基礎。當今,大馬佛敎的風格,亦是過去中國佛敎所未得到的成就。在一九六六年期間,大馬佛敎面臨廟多僧少,若以百廟一僧來比對,僧人亦不夠分配。一九八五年以後至今,僧青年逐步增多,由於中間之斷程,故北傳佛教僧團之敎育,大多與台灣佛敎之學習,離不開關係。中國佛敎過去的艱難歲月,是因有太虛大師作爲我們的盾牌和長城。無疑地,佛敎能保持今日這個局面,是仰仗了前人的遺蔭,我們應該不忘前人的辛苦,應該踏著前人的足跡前進,内修外行,方能維繫佛敎於不墜,佛法亦能發揚光大。
爲使大馬佛敎的慧命敎育開花結果,馬來西亞佛敎總會在1959年掀起創辦馬來西亞佛學院「培育僧才、續佛慧命」的工作任務,直至1971年4月份才正式獲得教育局注册批准,成爲大馬佛敎正統的佛敎敎育機構。1976年馬佛學院爲維持學院經費,因此第一次舉辦三千佛名寶懺法會,相接著也在1980年、1983年、1986年、1989年、1992年、1995年及1997年主辦吉祥法會。
爲感恩於董事、十方緇素長期獻捐支助佛學院敎育經費,故從2000年開始,每年年中假期的週末日,舉辦念佛三曰共修會,作爲迴向功德之共修共學。共修會的宗旨是「提倡解行並重之實踐,提供密集的念佛觀念與方法,以及回饋各界護教善信」。修學内容分别,一爲每日九支香並授八關齋戒,二爲念佛、拜佛、止靜、課誦、大迴向等,三爲開示念佛法門。同時設有明燈、蓮位、供齋等,籍以籌募教育金。參加念佛三日共修會的每一年學員總人數:2000年—129位、2001年—83位、2002年—86位、2003年—80位、2004年—92位、2005年—115位、2006年—102、2007年—115位、2008年—114位、2009年—97位。
在行政職事的護持有:院長[主導策劃]:繼程法師2002年至今;副院長[協助院長]:唯悟法師—1997年至今;院務主任[協助院務]:繼興法師— 1999年至2009年;敎務主任[課程師資]:繼尊法師一1999年至今;學務主任[紀律活動]:開寶法師—2004年至今;事務主任(註册設備):顯愷法師—2002年至今;女眾部舍監[宿舍管理]:繼証法師—1991年至今;男眾部舍監[宿舍管理]:有晃法師—2008年。在師資的部份,比丘有:繼程法師—1981年至1998年、2002至今;開寶法師—1999年至2000年、2004至今;開諦法師—1995年至2003年、2009年;慧者法師—2001年、2008年至今;道一法師—2004年至2009年;傳超法師—2004年至2007年;有晃法師—2008年;觀如法師—2009年。比丘尼有:繼尊法師—1991年至今;繼証法師—1991年至今;繼燈法師—1980年至1982年、1999至今;心迦法師—1998年至今;顯愷法師一2002年至今;本空法師—2003年至今;傳瑛法師—2004年至2006年、2008至今;章慧法師—2007年至今。男眾居士有:莊春海老師—2001年至2008年;呂吉生老師—2004年至今;杜忠全老師—2005年至2008年;王仁傑老師—2005年至2007年、2009年至今;賀賜發老師—2005年至今;羅志仁老師—2007年至今;黎馥綱老師—2007年至今;林濱傑老師—2008年至2009年;曾天耕老師—2009年。女眾居士有:吳寶鑽老師—1985年至今;賴雪麗老師—2000年至2008年;黎曼雲老師—2001年至2008年;王素蓮老師—2004年至今;盧麗燕老師— 2007;吳昫玉老師—2007年至今;管檳玉老師—2008年;徐香蘭老師—2009年。
在學生人數及課程方面,2007年:進修班學生人數是四位,學科是《華嚴經入法界品 》、《法味》、《中論》、《俱舍論》、禪修;高級班二年級學生人數是4位、一年級學生人數是8位。兩班的學科分别是《金剛經》、《法華選讀》、《律學》、《妙雲集導讀》、《各宗綱要》、《清淨道論》、《中國佛敎史》、《佛敎佈教法》、《阿含選讀》、《菩提道次第廣論》及禪修;初級班三年級學生人數是5位、二年級學生人數是五位、一年級學生人數是五位。三班的學科分別是《遺敎經三經》、《戒律學》 、《佛學》上中下、《唯識》、《印度佛敎》、《南傳佛敎史》、《經典選讀》、《弘法技巧》、《經典選讀》、梵唄及禪修;預備班學生人數是九位。其學科是《善生經》、《學佛行儀》、《基礎佛學》、《佛學名相導讀》、梵唄、禪修;輔導班二年級學生人數是7位,一年級學生人數是6位。學科分别是《百喻經》、《初階佛學敎本》、《佛門儀規》及《佛學》。2007年初級班三年級畢業人數共計五位;進修班畢業人數共計三位、肄業人數共計1位。
2008年:高級班三年級學生人數是4位、二年級學生人數是6位、一年級學生人數是9位。三班的學科分别是《普賢行願品》、《金剛經》、《法華選讀》、《律學》、《妙雲集導讀》、《各宗網要》、《清淨道論》、《中國佛敎史》、《佛敎佈教法》、《阿含選讀》、《菩提道次第廣論》及禪修;初級班三年級學生人數是5位、二年級學生人數是9位、一年級學生人數是6位。三班的學科分别是《遺敎經三經》、《戒律學》、《佛學》上中下、《唯識》、《印度佛敎史》、《南傳佛敎史》、《經典選讀》、梵唄及禪修;預備班學生人數是14位。其學科是《善生經》、《學佛行儀》、《基礎佛學》、《佛學名相導讀》、《勸發菩提心文》、梵唄、禪修;輔導班二年級學生人數是8位,一年級學生人數是4位。學科分別是《百喻經》、《佛學啓蒙》、《佛門儀規》及《慧學》。2008年初級班三年級畢業人數共計3位、肄業人數共計2位;高級班三年級畢業人數共計4位。
2009年:高級班三年級學生人數是6位、二年級學生人數是8位、一年級學生人數是5位。三班的學科分别是《普賢行願品》、《金剛經》、《法華選讀》、《律學》、《妙雲集導讀》、《各宗綱要》、《清淨道論》、《中國佛敎史》、《佛敎佈教法》、《阿含選讀》、《菩提道次第廣論》、《經論選讀》及禪修;初級班三年紀人數是9位、二年級學生人數是4位、一年級學生人數是11位。三班的學科分別是《遺教經三經》、《戒律學》、《佛學》上中下、《唯識》、《印度佛敎史》、《南傳佛教史》、《弘法技巧》、《經典選讀》、梵唄及襌修;預備班學生人數是19位。其學科是《善生經》、《學佛行儀》、《基礎佛學》、《佛學名相導讀》、《勸發菩提心文》、梵唄、禪修;輔導班學生人數是5位。學科分别是《百喻經》、《佛學啓蒙》、《佛門儀規》及《慧學》;推廣初級佛學班人數是15位,其學科分别是《基礎佛學》及《學佛行儀》。2009年初級班三年級畢業人數共計8位、肄業人數共計1位;高級班三年級畢業人數共計6位。
佛法敎系眾多,義理的深密及行門的繁複,實使人有處處璣珠,不知從何下手之嘆!久學佛法的人,對此尚不免有所困擾;初學佛的人,莫測佛法的高深,不得其門而入,無所適從。佛法雖是這樣的廣大無邊,然修學佛法的人,如果就自己機宜所近取而學之,既使是一句或四句偈,也可以得到佛法的受用。所謂「法貴應機,葯在對症」,只要應機對症,由此而得到佛法的實益,固不必因佛法的無邊,望洋興嘆,而退失進修向道的心。
修行是有一定的步驟與層次的;就以顯敎來講,講經説法的人容易犯上一個缺失,即理論説得非常精彩動聽,但是沒有把修行的步驟如法實踐,久而久之,導致人們誤解顯敎只在講理論,形成偏差的判斷。佛敎最根本的精神,是「依法不依人 」。可是修學佛法一定要親近善知識,如果佛敎只是學問上的知識,那麼自己關起門來看書也可以。如此説來,到底依法重要,還是依人重要?事實上,每一位善知識的修行都會從言行舉止當中,表現出不同風格出來,所以親近善知識不是只求獲得觀念上的明白,還要了解這位善知識的舉止、氣質、胸襟、度量,還要學他人格的内涵,才是眞正親近善知識。像臨濟禪師親近馬祖道一禪師的第二天,一棒就開悟了,但是仍然繼續跟隨馬祖禪師五年之久,爲的就是要接受馬祖禪師的薰陶。所以,佛敎事實上也重視依人,依師承,重視師資傳授的,禪宗本身就是這種風格;密敎更是非常重視傳承,沒有上師傳授是不能修的。但是,如果把依人、親近善知識,變成人的崇拜、那就落于捨本逐末了、佛法是建立在「法」上,釋迦牟尼佛也是「法」的先知先覺者罷了,不論佛出、佛滅,「法相如是」、「法身常在」,不會因學佛離開人間就沒有佛法;所以佛法的最精神,事實上是依法,不過「法」藉由「人」的修証而表現出來,這兩者該中道,而以法爲本。所以,佛陀在世時,告誡弟子要「依法攝僧」,佛臨滅度的時候更告訴弟子要「以法爲師、以戒爲師』;經中這些制度,能夠感受到佛陀流露出來的世俗諦的解脱境界,有相當崇高的意義在,也顯出佛陀的偉大與遠見。
現在的社會,講組織,講制度,佛敎現今的問題也出在組織與制度,這是所有佛敎徒應該關心的。太虛大師就是發現到中國佛敎問題是制度,所以他一輩子都在爲僧團的制度與整體佛敎的制度奮斗、改革,但思想的問題較少深入的談到。印順法師則發現,中國佛敎的病態與衰敗不只是制度問題,還有思想的問題。佛教徒一些錯誤的觀念、思想,若任由它延續下去,則中國佛敎不健全的病態也會持續下去;關于這些問題,必須深入修學體解大道,才會感受出來。在印度以及中囯歷史上,對佛法的修證和修學方面,身心健康均衡的狀況下之學修者,最能夠得到開悟、解脱,成爲眞正傑出的高僧。
完稿於2010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