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教務報告

一、前話

 

回憶太虚大師的一句話,「因為中國佛教沒有較好的教育環境和教育品質,所以要發願倡辦佛學院」。須知,過去中國佛教的沒落,是由於缺乏足夠的人才,虛大師認為:「今天不辦教育,佛教就沒有明天。」馬來西亞绋學院自第一屆招生至今,前後也有三十六年。每屆同學入學時,師生們都有「最初的一面之缘」,而職事法師從同學的試務及面試,即具有能否入學的大事因緣。

佛學院像一條江河,同學們有如流注的江水,繼往開來。有些地方是秋月平湖,有些地方是湍流飛雪,但江河的河床,仍寂靜地提供這樣的場地。

佛學院的老師及行政人員,有的像河中的沙石,伴隨著流注一段旅程;也有的如中流坻柱,使流水捲起千尺浪。其目的,總是讓掏掏江水注入大海。奥義書中說:「眾流入海,將失其名色』,這是佛教中的「性空大海」。在此一江水每一流注中,學院教職員但都予有一份願力、期待與祝福。

為了加快佛學院的人才培育,董事部及教職員同心協力於管理體制,在精力、財力對學院方面進行傾斜。經過幾年的努力摸索,促進學制的不斷升格。隨著學院不斷的發展,師資隊伍和質量也日益壯大和提升。佛學院老師的授課,不只是說故事而巳像廟口在說善論,說完就沒事了,是不夠的。因此,這裡上課的方式,不是一般的大堂演講。

大堂的演講,一場可以容納 三、五千個聽眾,只須要一個法師演講,散場後大家回去就沒事了。在這裡,每個人有屬於自己的班和同學,有時由授課法師上課,有時是小組研討或報告,老師在教學方向建立目標、引導同學實踐佛法,期望在每一個人的身心中生根、落實,是故每在上完課後,老師會考慮同學的了解情況,於是又有考試、作業、報告等方法,幫助教學,提昇學習,因為這是多元化的僧才教育。


、經濟

1.共修會

為感恩於董事、十方緇素長期献捐支助本院教育,故於每年年中假期的週末日,舉辦念佛三曰共修會,作為迴向功德之共修與共學。共修會的宗旨是,提倡解行並重之實踐,提供密集的念佛觀念與方法,以及回饋各界護教善信。修學內容分別,一為每曰九支香並受八關齋戒,二為念佛、拜佛、止靜、課誦、大迴向 等,三為開示念佛法門。同時設有光明燈、蓮位、供齋等,籍以籌募教育基金。

2.獻捐

1)董事捐:

甲種為一次獻捐壹萬元以上者。

乙種為每年獻捐貳仟元以上者。

(2)贊助捐:

甲種為每年獻捐壹仟貳佰元以上者。

乙種為每年獻捐壹佰元以上者。

(3)培育計劃:

I依每年學生教育上的開銷,目前平均每月之學生教育費約四佰元。

II這項培育獻捐,獻捐者可以個人每月捐助一名學生四佰元,或獻捐者本身向親朋戚組合湊足每月四佰元,而作出捐助。

4隨緣捐:隨喜捐助。

3.纪念金

獻捐者可分別為:紀念先父母之紀念基金;商業或慈善機構之捐款,及一切慶典或喪事之慈善紀念金。


三、行政職事

1院長:繼程法師一2002年至今

職務:主導策劃

2副院長:惟悟法師一1997年至今

職務:協助院長

3院務主任:繼興法師一1999年至今

職務:協助院務

4教務主任:繼尊法師一1999年至今

職務:課程師资

5學務主任:洪清木一2002年至2003

開寶法師一 2004年至今

職務:紀律活動

6事務主任:顯愷法師一2002年至今

職務:註冊設備

7舍監:女眾部:繼証法師-1991年至今

男眾部:開寶法師

             (代理)2006

職務:宿舍管理


四、師資

比丘:

1.釋繼程法師—1981年至1996年,2002年至今~

2.釋開寶法師—1999年至2000年,2004年至今~

3.釋開諦法師— 1995年至2003

4.釋開弘法師—2003年至2004

5.釋傳超法師—2004年至今~

6.釋道一法師—2004年至今~

比丘尼:

1.釋繼尊法師—1991年至今~

2.釋繼証法師—1991年至今~

3.釋繼燈法師—1980年至1982 年,1999年至今~

4.釋心迦法師—1998年至今~

5.釋海智法師—2002年至今~

6.釋顯愷法師—2002年至今~

7.釋本空法師—2003年至今~

8.釋傳瑛法師—2004年至今~

9.釋繼獻法師—2004~

10.釋海青法師—2004~

居士:(男)

1.莊春海老師—2001年至今~

2.洪清木老師—1999年至2003

3.姜聯招老師—1997年至2004

4.林金源老師—2003年至2004

5.陳金輝老師—2000年至2003

6.呂吉生老師—2004年至今~

7.杜忠全老師—2005年至今~

8.王仁杰老師—2005年至今~

居士:(女)

1.吳寶鑽老師—1985年至今~

2.賴雪麗老師—2000年至今~

3.黎曼雲老師—2001年至今~

4.王素莲老師—2004年至今~

5.鄧慧盈老師—2004

6.黄淑萍老師—2005

 

五、课程

()面授課程

2003

預科二年级

佛學:學佛行儀、毗尼日用、襌修、善生經、基礎佛學、佛學名相導讀、佛子行三十七頌、梵唄。

世學:華文、英文、國文、音樂。

本科一年級、二年級

佛學:戒律學、遺教三經、禪修、百法明門論、印度佛教史、佛法概論、佛學導讀、弘法技巧、梵唄。

世學:華文、英文、國文、音樂。

高中一年級、二年級

佛學:金剛經、成佛之道、禪修、 阿含要略、清淨道論、各宗源流、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觀學概論、法華選讀、中國佛教史、比較宗教學、佛教佈教法。

世學:古典詩詞。

2004年、2005年、2006

辅導班

佛學:佛教行儀、百喻經、初階佛學教本、佛教故事。

世學:華文、英文、國文、音樂。

預備班

佛學:學佛行儀、毗尼日用、禪修、善生經、基礎佛學、 佛學名相導讀、梵唄。

世學:華文、書法、英文、國文、音樂。

初级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级

佛學:戒律學、八大人覺經、四十二章經、佛法概論、百法明門論、唯識三字經、

八識規矩頌、禪修、印度佛教史、南傳佛教史、學佛概要、妙云集導讀、梵唄、弘法技巧。

世學:儒家思想、華文、書法、英文、國文、電腦、簿記、音樂。

高級一年級、二年級

佛學:律學、金剛經、法華經、各宗源流、佛教制度、菩提道次第廣論、成佛之道、阿含要略、南傳佛教史、中國佛教史、妙云集導讀、襌修、 佛教佈教法。

世學:儒家思想、古典詩詞、華文、英文、國文、音樂。

()函授課程

級别:預科一年级

科目:百喻經、初階佛學讀本

級別:預科二年級

組別:科目A

科目:佛學入門要旨、

學佛行儀/善生經

組別:B

科目:佛學十四講、法句經

組別:C

科目:佛學入門要旨、

學佛行儀/善生經、

佛學十四講、法句經

级別:本科一年級

組別:A

科目:印度佛教史(上)、

戒學述要(上)、

佛法概論(上)

組別:B

科目:八大人覺經/四十二章經、

戒學述要(上)、

百法入門講錄

級别:本科二年级

組別:A

科目:印度佛教史(下)、

戒學述要(下)、

佛法概論(下)

組別:B

科目: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戒學述要(下)、

唯識三字經/唯識二十頌

级別:本科三年级

組別:A

科目:菩提道次第廣論(上)

中國佛教史概說(上)、

清淨道論(上)

組別:B

科目:菩提道次第廣論(上)、

佛教各宗大意(上)、

八識規矩頌

組別:C        

科目:菩提道次第廣論(上)、

佛教各宗大意(上)、

金剛經講話

级别:本科四年級

組別:A

科目:菩提道次第廣論(下)、

中國佛教史概說(下)、

清淨道論(下)

組別:B

科目:菩提道次第廣論(下)、

佛教各宗大意(下)、

唯識論講話(唯識三十頌〉

組別:C

科目:菩提道次第廣論(下)、

佛教各宗大意(下)、

法華經選讀

 

六、各班级同狀况

2003年:

預科班二年级學生共計:26

本科班一年級學生共計:15

本科班二年級學生共計:23

高中班一年級學生共計:14

高中班二年級學生共計:8

共計5個班級,學生總人數為86

公元二零零三年本科二級班〔同等於第十六届初级班三年级〕畢業人數共計12位學生;高中二年级業人數共計8位學生。

2004

辅導班學生共計:2

預備班學生共計:12

初級班學生一年級共計:21

初級班學生二年级共計:11

高级班學生一年級共計:7

高级班學生二年級共計:11

共計6個班级,學生總人數為64

公元二零零四年高級班二年級畢業人數共計10位學生。

2005

辅導班學生共計:8

預備班學生共計:9

初級班一年级學生共計:10

初級班二年级學生共計:14

初級班三年級學生共計:8

高級班二年級學生共計:7

共計6個班級,學生總人數為56

公元二零零五年初級班三年級畢 業人數共計8位學生。

2006

辅導班學生共計:7

預備班學生共計:17

初級班一年级學生共計:8

初級班二年級學生共計:6

初級班三年級學生共計:14

高級班一年級學生共計:5

高級班三年級學生共計:6

共計7個班級,學生總人數為63

 

七、結語一生活的實踐

 

本院為示辦學宗旨,謹擇慈、 慧、勤、捨四字為院訓。即:

慈一佛教立教的根本在慈悲。

慧一佛教學術的結晶在智慧。

勤一佛教修學的成功在精勤。

捨一佛教濟世的事業在施捨。

假如一個人不以慈悲心對待一 切,人生的出發點將自我及一味追求自己的安樂。貪、嗔等其他煩惱因而跟著生起。那麼,出自惡心的行為會傷害自己,更會傷害他人。

因此,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發展善心、慈悲心,這是一切安槳的根源。把心安立在院訓的次第,聞思修之慧學建立,勤捨之行正是發展慈悲心的方法,可見,何其重要!總之,修學佛法不僅是只有了解佛學概論,或名相解釋就能夠得到圓滿成就了。而是在於能夠學習皈依之心,把佛陀的身與言教透過我們身心傳遞出來,體驗佛陀的智慧。然而,多年來觀察同學修的情形是,初入班級,充滿 了新鮮和法喜;到了年終之後,佛法的道理知道更多,這時若不能善 以佛法反觀内心,則可能因此障蔽 了修學之道。如果我們的心能像大地般的廣濶、卑下,必能承载一切高山、丘陵、山林幽谷。即使外在的肥料或垃圾,亦能轉化為茲養萬物的補品。所以,謙恭、供養就像 一把金剛之鍮,能開啟我們本具清淨六根,去發現日常生活中無盡的佛法寶藏,有了它才能談到悟入佛的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