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教務報告

院務報告

釋繼尊

  • 緣起

所謂: 「玉不琢,不成器」,美玉須靠巧匠的彫琢始能成寶。所以任何國家,團體與家族,都要計劃培育訓練足夠數量水準的人才,佛教亦復如是。

馬來西亞佛學院已創辦了三十年,與大馬北傳佛教教育上的歷史點滴,是息息相關的。從一九七零年三月三日的創辦,這一段歷史在不知下覺中經過了十屆的漫長春秋,背後的過程是艱辛和複雜的因緣,但它對於佛教教育界的貢獻,在靜態中發出光輝。

本院是一所培植佛教出家與在家二眾專才的一所日間學院。各個董事及教職員紹承“慈”、“慧”、“勤”、“捨”之大教,參與教學及階段性的策劃工作,至使學院的教育任務,如同水中種植聖潔莊嚴的蓮,取得一片人間淨土薰濡永恒的菩提,實施了教學上的三大宗旨,即:『研修佛法:培育僧才,續佛慧命;培育弘法人員及寺院住持人才』。

  • 設備

多年來本院是依附於馬來西亞佛教總會大廈、由於本院工作項目、設備項目及教職員、學生人數的不斷擴充與繼續增加,如學生從三個班級增至五個班級,至使有限的空間需要闊展。故在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一日,本院在馬來西亞佛教總會二樓的佛教義學許可下,借用了五問教室上課;並於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一日,增設高級班及電腦班。

大廈三樓分別設備函授部、教職員辦事處、圖書館、視聽室、電腦室、自修室、學生宿舍等。近三年來,各界人士對本院祈望頗高,為了大力支持本院的師資,及資訊上的充裕,都以人力及財力的協助。尤其是一九九七年為了舉辦法會籌募之事,執行董事各個往返各地,日夜兼程,疲於奔波,目的僅是為了本院擁有足夠的基金,至使前來就讀的學生能在良好的環境下教育成長。教育事業譬如植樹一樣,開花結果,收成需要假以時日。須知,未來的環境與社會,將比當前更具挑戰性及競爭性,今日若不重視佛教的教育,積極培育傑出的佛教人才,來宣揚正確正統佛法,則佛陀體悟之教法,將無法得以傳承。佛教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的養成。如本院在多位任勞任怨傑出的老師悉心教導,及歷屆優秀學僧的精勤努力下,多年來贏得教內一般正信寺院住持人員和弘法人才,及弘法人員,此所謂美玉須待巧匠的雕鑿,方能登上大雅之堂。

硬體設備
一九九四年 1.辦公室:調整
一九九五年 2.課室:搬移二樓,增加課室內教具設備
一九九五年 3.電腦室:成立與設備
一九九六年 4.圖書室:增強書籍等資料
一九九六年 5.視聽室:視聽卡帶等增強
一九九五年 6.宿舍:寄宿學生增加,故加強日常必須之設備。
  • 職員、課程與學生概況
  • 行政職事
  一九九七年 一九九八年 一九九九年
院長 竺公上人 竺公上人 竺公上人
副院長 繼程法師 惟悟法師 惟悟法師
院務主任 - - 繼興法師
教務主任【課程師資】 繼興法師 繼興法師 繼尊法師
學務主任【紀律】 傳善法師 汪錦榮居士 開寶法師
事務主任【硬體設備】 繼尊法師 繼尊法師 洪清木居士
舍監【住宿】 繼証法師 繼証法師 繼証法師
函授【郵件課程】 開諦法師 心迦法師 心迦法師
圖書館【書籍編排】 開馨法師 開馨法師 繼薰法師
  • 2.課程暨師資
  師資 授課年限 教師任職日期
1997 1998 1999
1 繼程法師 - 03-Jan-81->31-Dec-97
2 繼興法師 01-Dec-93
3 繼藏法師 - - 01-Dec-94->31-Dec-96
4 傳善法師 - - 01-Jan-97->31-Dec-97
5 開諦法師 - 04-Dec-95->
6 開御法師 - 01-Jan-98->31-Dec-98
7 繼康法師 - 06-Jan-98->31-Dec-98
8 開寶法師 - - 04-Jan-99
9 繼仁法師 01-Jan-83
10 繼尊法師 01-Dec-91
11 繼証法師 01-Dec-91
12 證空法師 - 29-May-98
13 心迦法師 - 06-Jan-98
14 繼薰法師 - 05-Jan-98
15 繼持法師 - 01-Dec-94->31-Dec-98
16 靜玄法師 01-Dec-95->31-Dec-99
17 空性法師 - 01-Jan-97->31-Dec-98
18 繼燈法師 - - 04-Jan-99
19 林喜初居士 - - 01-Sep-70->28-Feb-97
20 許穩養居士 01-Apr-86
21 姜聯招居士 06-Jan-07
22 汪錦榮居士 04-Dec-95
23 張利安居士 01-Jan-97
24 洪清木居士 - - 04-Jan-99
25 曾月霞居士 - - 06-Jan-98->31-Dec-98
26 程麗仙居士 - - 20-May-98->31-Dec-98

 

  課程 班級
97 98 99















佛學                              
1 佛法概論                
2 成佛之道                        
3 大智度論                          
4 法味點滴                        
5 五明與道次第                        
6 佛學                        
7 宗教學                      
8 百喻經                        
9 佛學導讀                          
10 戒律學        
11 阿含導讀                        
12 佛教研究法                          
13 高僧傳導讀                      
14 佛教佈教法      
15 遺教三經                  
16 梵唄                
17 佛法僧義廣論                          
18 各宗源流                  
19 心地觀經                      
20 法華管窺                  
21 阿彌陀經                          
22 大乘起信論                          
23 金剛經                          
24 中國歷史                      
25 維摩詰經                          
26 中印佛教史      
27 法句經導讀                          
28 佛在人間                          
29 學佛三要                          
30 基礎佛學                    
31 佛教制度                      
32 唯識學                  
33 百法明門論                      
34 八識規矩頌                      
35 禪修
                                 
世學類                              
1 知識學    
2 電腦            
3 數學                        
4 簿記                  
5 輔導學                
6 音樂                
7 演講                  
                                 
語音類                              
1 華文
2 英文      
3 國文      

 

年級 人數
第十屆
預科班 初中一 初中二 初中三 高中一 高級一 高中二 高級二 高中三 高級三 高級四 專修班
年份
1997 - 11 14 - 21 14 - - - 9 - 9
1998 22 - 9 14 - - 21 13 - - 9 -
1999 - 24 21 9 6 - - - 21 13 - -
                         
1997年總人數78人;1998年總人數88人;1999年總人數94人。
  • 學生課外活動事宜

本院學生,除日常上課外,對康樂之活動,無論校內或校外,亦極力參與進行,藉此學習與發揚佛教,實踐利人利己之精神,茲舉其要目如下:

      1. 法施:學生每期發心到各佛教會及監獄弘法且每屆畢業生皆會組團到東、西馬各地區弘法。
      2. 編壁報:由學生負責編輯壁報,內容方面則包括學生閱讀心得、生活點滴、佛學論文、小品、文藝、詩歌、書法等。
      3. 慈誼會:學生慈誼會之設立,目的在支助經濟困難的同學,此組織已有廿四年以上歷史。
      4. 學僧會:于一九九三年三月一日由本院學僧成立,宗旨是為了配合僧伽教育的發展,以提昇學僧的素質。循著研究與修持的方針,曾邀請國內外的法師主持五屆的僧伽共修營,並於一九九九年與佛學院在家同學攜手共辦為期三天的僧俗共修營。
      5. 畢業刊籌委會:負責編輯與出版每屆的畢業刊。
  • 任重道遠

馬來西亞佛學院的跬步,是湧進了無比的毅力和信心。學院的各項建設和經費來源,都需要靠十方的運籌帷幄,乃至董事會、教職員和學生集思廣益的實踐,各司其職,內心對三寶深具信心的互相配合,方取得共識辦學的策略,並對學院的恩情與責任永不止息。

佛學院教育是佛教教育,也是社會教育。因為佛教僧侶四眾弟子,除了本身個人的修持和佛門的工作,對於推動佛法於國家社會安寧及人群的福祉,都被視為是重要的。然而,『法隨法行,解行並重』首負其責之修學者,皆從佛門中共不共世間之教育施為而得,佛教並不因為它注重了生死,而不需要人才,太虛大師將建立『住持佛法之僧才』分為三類,即「學僧」、「職僧」、「德僧」。「學僧」是指出家後受教育,一直到成就僧格,具足住持佛法之能力的學習階段,此「學僧」正為佛學院教育所攝的對象。佛學院所訓練的人材,便是「職僧」所需要的人力,這職僧也包括在家的佛教奉獻服務者。至於「德僧」則是指職僧中服務奉獻後而退居而言。因此,馬來西亞佛學院是在『相互諒解的組合團結中,去充實教化』,至使完整的佛教教育體制,有實質上的提昇。這種種的因緣成就,是有賴於大家的同心協力,在共識的理念引導之下,方可共同為佛學院的教育做出努力。